推迟一点会更好
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去做一些他们“应该做”却未必“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本来挺好用的影响策略却不起作用了,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几十个。
没能成功说服他们的一个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人们知道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只是不想“现在”就做。
想到离眼前不远的事,人们会想得十分具体,可是,想到那些在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人们更容易把它想得更为抽象。
如果你希望别人马上改变某个行为,而且你确信会遭到拒绝,那么你就换个方式,让对方答应在未来的某个时段做出改变,这样你的胜算会更大。
可以做的一个小改变就是,开头的时候先让大家同意,在3个月之内做出改变。这样一来,比起让他们立即就改,你很可能会赢得更多先期的认同和支持,日后大家兑现承诺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为了将来的自己
如果触动了人们对“将来的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就可以说服他们去做一些长远上对他们有益的事情。
如果你希望某人做出改变,但他一时半会儿没法体会到改变的好处,那么你不仅应该指出他对未来的自己负有责任,还应该让他看到,未来的他会是什么模样。
当你想要借助内疚心理或某些复杂的激励手段来让人们改掉某些行为(比如说暴饮暴食或过度消费)的时候,简单地提醒人们与将来自我的联系,就能够帮助他们抵制诱惑,做出对长远更有益的抉择。
目标设得好,干劲儿会更足
人们往往需要重新拾起之前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同样,管理者、团队带头人、老师甚至是父母,有时候也需要帮助员工、学生和孩子鼓起干劲儿,再次为了原先的目标而努力。
让人们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有两个:挑战性与可实现性。
目标应当让人感到有充分的挑战性,因为这会让人产生成就感,但前提得是它有实现的可能。
面对单一数字型的目标,人们不得不挑选一个相对容易达成的、相对有挑战性的数字,或者是两者之间的折中,而浮动范围型的目标把这两个因素都包含在内。
简单地说,它之所以能够促使人们重拾目标,是因为它能让人把可实现性和挑战性这两方面的成就感都占全了。
当我们想调动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性的时候,把制订目标的方式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得到巨大的成效。